在谈到影视圈的肌肉型男时老虎配资,大家最先联想到的会是谁?施瓦辛格、巨石强森,还是《复联》中的超级英雄们?他们早已成为好莱坞的“标配”,无论在哪里出现,总能迅速吸引观众目光,激发荷尔蒙。
然而,若将镜头转向国内,似乎这一现象并不那么普遍。你有多久没在国产剧中看到一位真正肌肉发达、演技过硬的男演员了呢?
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位,几乎可以说是“国产肌肉型男”的代表——马京京。身高185cm,体重100kg,拥有硬朗的身材,浑身散发着强烈的力量感。他并非从健身圈走出来的网红,而是北京电影学院表演专业的科班出身。尽管长得像个主角的“标准模板”,他却一直未能在国产剧中获得主角角色。真正让他被观众认识的是在抗日神剧《抗日奇侠》中,饰演“手撕鬼子”的铁头侠。凭借着夸张的肌肉和粗犷的气质,他在那时的“神剧宇宙”里迅速崭露头角。可是,随着神剧逐渐被淘汰,审美风向的变化,他的演艺道路也逐渐受限。在市场上,小鲜肉和青春感被追捧的浪潮中,像他这种“身材过于强壮”的演员,反而成了不合时宜的存在。甚至当他在某部剧中饰演体育老师时,还被嘲笑为“油腻”“俗气”甚至“像保安”。曾经的优势,如今成了他的负担。
为什么肌肉突然变成了扣分项?这实际上揭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中国观众真的不喜欢肌肉型男吗?其实不尽然。但市场的选择并非仅仅取决于“喜欢”,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习惯”。国产偶像剧中,长期热播的往往是那些清新干净的男主角。虽然这些男主角也并非没有体能基础,但绝对不能“练得太猛”。有时候老虎配资,一块腹肌都可能让粉丝不满:“别再练了,再练就没少年感了!”反观国外,演员练出“山一样的身材”是职业要求,是竞争力,而在国内,肌肉反而要藏起来,以免影响角色气质。这种现象显得有些滑稽。更可惜的是,许多观众对肌肉的评价停留在“外表不错但无用”“暴力无脑”这种刻板印象里。即便某人每天坚持健身十年,身材如雕塑般完美,也常被一句“看起来有点油腻”轻描淡写地否定。
展开剩余52%我们到底在怕什么呢?是不是我们潜意识里更愿意接受那些“弱不禁风但坚强”的男主,而对“天生强大”的男人有所排斥?是不是我们尚未准备好接受多元化的男性形象,只希望每个主角都是干净、纤瘦、忧郁的模样?或许,真相并没有那么复杂,问题在于影视工业的发展速度,还未跟上社会审美的多样化步伐。当观众的视野越来越宽广,开始接受更多种类的身体形象时,市场的保守性显得有些滞后。难道一个肌肉型男只能演反派、保镖,而不能演浪漫爱情主角、职场精英吗?这种局限不仅对演员是一种束缚,也是对观众的低估。我们并不要求每个主角都成为健美冠军,但至少不该让肌肉变成标签、甚至是负担。健身并没有错,错的是偏见。
常说健身可以改变人生,但对于像马京京这样的演员来说,或许健身反而成了“误入歧途”。他身材太好,只能接些需要“壮汉”形象的角色;而不去练肌肉,他又不甘心让自己的天赋白白浪费。最终他陷入了“哪里都不合适”的困境。这也折射出国内健身文化的一种局限:大多数人健身只是为了外表好看,一旦身材过于“夸张”,就要承担“异类”的代价。但随着大众健身文化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解并欣赏“力量美”和“肌肉美”。也许我们只需要一些时间,去适应这种美的多样性。
身材并不是罪过,多元化才是未来。马京京的故事提醒我们,并非每一种努力都能得到认可,也并非每种外形都能立刻被接受。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做错了。他是一个有能力、有坚持、有职业素养的演员,不应因身材而被拒之门外。同样,任何一个男生爱健身,练出了肌肉,也不应被标签为“油腻”或“暴力”。
影视作品需要多元,观众也应当拥有更多的选择。希望有一天,我们能看到肌肉型男不仅仅是反派、保镖老虎配资,而是可以作为真正的主角出现在大荧幕上。那时,也许才能真正证明“观众”已经成熟了。你怎么看?国产剧里,是否还需要肌肉硬汉呢?
发布于:山东省恒正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