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元曲大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在中国家喻户晓,但许多人不知道,马致远的故居就坐落在北京西山文化带上的门头沟区王平镇,他的坎坷人生更是鲜为人知。”近日,原创话剧《马致远》作为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24年度资助项目中国股票配资网,在京演・民族文化宫大剧院上演,曾在门头沟文旅局挂职的该剧导演褚江川向记者介绍了这部作品的创作经历,讲述“断肠人在天涯”背后的文人风骨和艺术追求。
以马致远作品作为隐形自传素材
褚江川表示,创作《马致远》项目题材立意缘于两年前,他被推荐参加北京市“人才京郊行”项目,在门头沟区挂职区文旅局副局长期间,通过多次对马致远故居及其周边历史文化题材调研和梳理,产生了感悟和创作冲动,于是特邀北京人艺青年编剧王甦共同探讨和反复打磨,历时两年完成了《马致远》项目策划和剧本创作。
创作之初,团队面临巨大挑战:史料匮乏中国股票配资网,如何构建一个血肉丰满的马致远?编剧王甦选择了一条独特路径——以作品为隐形自传素材。他们深入研读《汉宫秋》《青衫泪》等存世文本,从字里行间“打捞人生”。剧本最终作为北京题材、历史题材、古都文化题材入选北京市文旅局“新时代首都原创剧本创作及选题孵化项目”,并作为优秀孵化剧本向全市推荐,其作品的完整性和文字艺术功力都受到了评审专家好评。
“戏中戏”双重结构展现元曲大家人生
“现实主义为骨,写意手法为魂。”褚江川这样定位创作理念。在将剧本搬上舞台的二度创作中,褚江川选择了“戏中戏”的结构,让马致远与自己作品中的人物对话,以现实主义手法再现其一生从少年得志、名动京城,到官场失意沉沦,再到最后寄情山水、归隐山林的人生轨迹,同时用写意的方式展现马致远心路历程和人生追求的改变。
这种双重结构,使观众既能直观地感受元代社会风云变幻给文人带来的深刻影响,体会在时代动荡、政治黑暗的背景下文人所处的艰难处境,又能深入马致远的内心世界,触碰其诗意灵魂,理解其创作背后的情感驱动力与精神寄托。褚江川说:“希望通过情感与理智、出世与入世的冲突,还原一个潇洒狂放却又身不由己的元曲大家形象,于大悲大喜之间,道尽人生的复杂况味中国股票配资网,让观众找到共鸣和共情点。”
“王劲松教授一上台,我就知道找对人了!”褚江川非常感谢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著名表演艺术家王劲松接受他的邀请,担纲主演马致远。“他的形象气质与我心目中的马致远相仿,再加上他炉火纯青的表演,为该剧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使传统文化在当代剧场获得新生
在舞美设计方面,话剧《马致远》以大写意、局部写实的风格贯穿全剧。舞台中央,一座抽象化的元代古戏台——白马坊戏台成为核心支点。它既是物理空间,又是心理空间,当芙蓉秀以戏曲身段演绎《汉宫秋》选段时,水袖翻飞间,昭君的命运与伶人的抗争形成双重隐喻。音乐设计则遵循导演要求,“戏中戏”部分借鉴昆曲《汉宫秋》的音乐配器形式;在全剧最后则使用“民乐+交响”的方式烘托气氛,从而达到史诗般效果。
《马致远》的创作,主创团队没有陷入“复现历史”的窠臼,而是通过艺术手法的创新,使传统文化在当代剧场中获得新生。剧中对“文人风骨”的诠释——从固守清高到生命至上的价值转向,暗合了现代社会对个体尊严与人文关怀的追求。这种古今精神的对话,使观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与再思考。
“我们的创作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思想为指导,立足挖掘和活化北京题材,讲好北京历史人物故事。”褚导感慨道,“通过马致远的生命故事,我们想让观众感受到:七百年不是距离,那些对艺术的坚守、对自由的渴望,依然在我们的血脉中流淌。”
记者:王润中国股票配资网
恒正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